【信息时报】4岁女孩得“老年血管病”,医院近20年已救治10例类似患儿

2024-01-29

      1月23日,身穿粉色小棉袄的4岁女孩小天,和爸爸妈妈一起开心地出院了。可就在一个月前,一家人却是怀着沉重的心情从甘肃来到广州。常见于中老年人的腹主动脉瘤合并高血压,偶然降临到4岁女孩身上。得知中山一院曾救治过这样的患儿,带着最后一线希望,小天一家人来到广州求医。

 

image-20240129092952-1

小天顺利出院了。信息时报记者 张漫 摄

 

      4岁女孩突发腹痛,血管竟膨胀了3倍 

      家住甘肃白银市的小天,3个月前突发腹痛,在当地医院就诊,CT检查发现腹主动脉瘤直径达3cm,而小天正常的腹主动脉直径仅为8mm,病变部位扩张了足足3倍以上。同时发现高血压,收缩压最高达200mmHg。4岁女孩腹主动脉瘤合并高血压,这是极为罕见的情况。 

      2023年12月25日,在甘肃当地医院的建议下,小天的父母带她来到中山一院血管外科。初步了解病情并完善检查后,血管外科立即组织小儿外科、心血管儿科、麻醉科、医学影像科、血液科、肾移植科、儿科ICU、手术室等多位专家进行了多次MDT(多学科协作诊疗)会诊讨论病情并制定手术方案。

 

image-20240129093040-2

小天CTA提示腹主动脉瘤(偏心性)。通讯员供图

 

      血管外科王深明教授表示,“此次手术难度很高,患儿有高血压,一侧肾萎缩,如何在围术期维持血压稳定和保护肾功能是治疗的关键点。再则,患儿自体血管细小,身体仍处在发育阶段,人造血管的选择既要保证手术成功,血流通畅,又要考虑小天血管未来发育增粗变长。此外,患儿自体主动脉直径仅8mm,与人造血管口径相差较大(12mm),吻合难度大。”

 

      8毫米血管接12毫米,外科医生巧手缝合

      由于动脉瘤偏心性且合并高血压,破裂风险高,随时都有生命危险,需尽快手术。再结合既往中山一院血管外科治疗小儿腹主动脉瘤的经验,MDT讨论决定给予开刀手术行腹主动脉瘤切除,人工血管置换。因小天自体血管随着生长会逐渐变粗,因此决定采用更大号的人工血管进行吻合,以防止日后生长发育导致的血管狭窄。

 

image-20240129093208-3

手术“拆弹”。通讯员供图

 

      2024年1月10日,在血管外科王深明教授的指导下,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姚陈主刀,小儿外科主任医师徐哲、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武日东作为助手,为小天进行了手术。在成功“拆弹”的同时,专家们在病变腹主动脉段置换了人工血管,将8mm自体血管与12mm人工血管成功缝合。 

      小天术后在心血管儿科主任李淑娟团队的照顾下,血压、心率控制平稳,顺利拔除了腹腔引流管,腹部伤口愈合良好。术后1周复查大血管CTA,提示吻合口及人工血管通畅。小天恢复良好,于1月23日顺利出院。 

 

      未成年得“老年病”,多因血管发育异常 

      据介绍,动脉瘤不同于常见的“实体肿瘤”,其因动脉壁薄弱而扩张呈瘤,就像吹气球一样,当气球过度充气,将会发生破裂。尤其是生长在主干血管的动脉瘤,如腹主动脉瘤等,因为累及大动脉,一旦破裂,出血凶猛,抢救难度大,常被称为体内的“不定时炸弹”。通常情况下,腹主动脉瘤多见于中老年人,发生于儿童的病例少之又少,多因血管先天发育异常引起。 

      包括该病例,中山一院从2005年开始共治疗18岁及以下未成年腹主动脉瘤患者10例,其中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(<6岁)一共4例,所有患儿手术均取得成功并进行了长期随访。 

      姚陈介绍,“从随访结果看,2021年接受手术的4岁患儿,术后2年随访时人工血管依旧通畅,其余3位更早接受手术的学龄前患儿现皆已成年,接受了超过15年随访,这3例患儿成年后虽出现人工血管闭塞情况,但并没有出现任何下肢缺血的症状,也暂时不需要进行再次的手术干预,正常生活时没有任何不适症状。”

 

记者/张漫 通讯员 梁嘉韵  章智琦

报道链接:https://wap.xxsb.com/content/2024-01/26/content_224921.html

报道时间:2024-01-26